国际经贸探索
    主页 > 期刊导读 >

开启金钥匙亲历记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视察厦门、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后,为实施中央赋予厦门特区为东南地区经济服务的使命,厦门创造性地举办了“9·8”投资贸易洽谈会。“9·8”从最初的闽西南到全省,再拓展到口岸,最后升格为国家主办的国际经贸平台,这把“金钥匙”,为海内外打开了经贸宝藏。

1987年至1996年,我省连续举办了十届投资贸易洽谈会,1997年贸洽会升格为“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图为第十届投洽会开幕式。

赴粤考察 从广交会找到灵感

厦门办经济特区,跟深圳比起来,启动慢了一点。当时,四个经济特区三个在广东,深圳是第一个,事实上,中央文件还没下来,1979年它已经在蛇口工业区起步了。我们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省里对是在福州琅岐岛还是在厦门办特区有不同的看法,要协调平衡;确定在厦门以后,安排在什么地方,比如是在马銮湾还是在湖里,当时也在做比较。所以我们到1981年10月才动工,我认为是慢了一步。

1984年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来厦门经济特区视察,一是肯定了中央办经济特区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再一个就是提出要“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后又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大大地推动了一下厦门特区的建设。中央给厦门两条政策,一是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包括鼓浪屿;二是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就是1985年6月国务院85号文件批复要求:“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是为了发展我国东南地区的经济,加强对台工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的重要部署。”

这两条作用很大,从1984年起,包括1985年、1986年这三年,厦门整个经济发展,不管是引进外资、“三来一补”业务,还是内企的发展,都大大地加快了。当然,那时厦门特区实力还比较弱,与深圳比起来,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市委、市政府决定派代表团到广东去学习考察。

1987年三四月份,时任市长邹尔均亲自担任代表团团长;我时任市委副书记,任副团长;成员包括省特区办(后来改为开放办)、市政府办公厅、市计委、市财政局的负责人。我们先到深圳、珠海,再到广州。到了广州,当地正在紧张地筹办春季的广交会。

我们考察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以及广州的黄埔开发区,被当地热火朝天的气氛所感染了。在离开广州前往汕头的车上,邹市长提问说:看了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和广州以后,有什么想法?我们学到了什么?回去以后怎么做?大家就热烈讨论起来。我们谈到,小平同志说,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作为一个窗口,广东有个广交会,而且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创办到现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那厦门作为一个窗口,从特区本身的功能出发,是不是也应该搞一个类似广交会这样的平台?广交会给了我们启发,让我们把这个窗口具体化了。

在车上,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赞成,认为应该搞。那叫什么会呢?人家已经是商品交易会了,我们再搞的话,一是没有特色,二是想后来居上非常难,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当时,邹市长说,现在的任务主要是招商引资,当然贸易也很重要。当时外汇非常紧张,出口出不去,进口又没有钱。全国还没有一个以投资为主的展会,所以,我们就想把投资贸易加起来,办一个投资贸易洽谈会。我们把这个洽谈会作为一个窗口,吸引外商,包括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

基本上,我们在广东考察途中,一边看,一边讨论,在车上就把投洽会这些主要内容议了一遍。

人爱吉祥 择定“9·8”开幕寓意“久发”

投洽会在什么时候开好?我们在车上也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广交会有个春交会,有个秋交会,我们不能跟他们重复。5、6月,10、11月他们都占了,而7、8月厦门的台风太多,中间最好的时间是9月,所以大家就提在9月份举行。回到厦门以后,市委、市政府一起讨论,大家都赞同办这个展会以及时间,征求了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意见,他们也都赞成。

以投资为主的投资贸易洽谈会,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向省里报告,省里让我们自己办。考虑到这么一个洽谈会如果单单厦门来办,力量比较单薄,我们就和漳州、泉州商量,他们都愿意参加。因为邹市长是从龙岩地区领导任上调过来的,所以借着这一关系,也把龙岩请了来。因此,第一届投洽会是区域性的,“三江一龙”(厦门鹭江、泉州晋江、漳州芗江、龙岩),龙在江中有水,海外侨胞很喜欢。于是,1987年9月6日,就办了这个“闽南三角地区投资贸易洽谈会”,效果很好。来参会的人很多,主要是外商和一些国内企业。当时外引内联叫得很响,贵州也想来参加。我说:“欢迎你们参加,我们是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来招商引资办这个投资贸易洽谈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