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堡包”式人才培养模式研
本文以"问卷调查为主,录音访谈为辅"的调查方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四个重要方面对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堡包"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引言:在全球化发展中,随着我国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日渐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语言,“汉语热”也不断升温,世界各国纷纷向我国提出派遣汉语教师的强烈要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机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和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下,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就业出口等方面还存在着制约的瓶颈”。(崔希亮)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通过对以往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认为,对原有的传统理论框架进行解构和更新,已成为一项相当紧迫的任务,否则,用旧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但是,不管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必须切合所在院校教学实际,符合学校性质、符合学校特点及学生从业需求。
一、北华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汉语国际教育”原名为“对外汉语教学”,随着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大局的转变,2012年,普通高校在招生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正式改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北华大学文学院于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该专业的本科生,可以说,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正处于积极探索的重要阶段。我们以“问卷调查为主,录音访谈为辅”的方式,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展开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要求和终极目标,它为人才培养指明方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是将该专业的学生打造成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不能彰显专业特色。
2.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我校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前者即“中国语言文学”,后者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写作、英语高级听说”。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无论是主干课程还是核心课程,我校沿用的是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的对外汉语专业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多数是依托中文系建立的,课程设置方面普遍采用“中文课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概论”模式,课程比例设置任意性较大,体系上过于陈旧,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满意度并不高,他们强烈呼吁设置有别于中文专业,能够彰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
3.课程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教学,更离不开系统的实践教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基于目前师资力量和实践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很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安排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工作,使学生的实习活动能够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4.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宗旨,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